普华永道近期发布“聚焦新消费”系列之服装产业洞察,基于对新消费领域的长期关注和探索,文章分析了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明确其现阶段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展望未来,围绕数字化、品牌文化、可持续性与中外合作四个角度,为中国服装品牌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6,834亿元,同比增长12.8%,普华永道预计未来三年中国服装行业市场规模将维持稳定增长态势。从细分市场来看,女装长期占据中国服装行业的主导地位,但增速持续放缓。运动装市场随着穿着场景的不断扩展,2015年-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11.59%,远超服装市场总增长率,市场潜力巨大。从行业集中度来看,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服装风格偏好逐渐时尚化,大量新品牌涌现,行业整体格局较为分散,竞争激烈。未来中国消费者将进一步呈现多样化趋势,行业集中度存在上升空间,在品牌力、产品力和渠道力等方面突出重围的企业有望成为行业龙头。
普华永道中国并购咨询服务合伙人孙盼表示:“过去两年,我国服装行业受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增长总体呈放缓态势。但今年上半年,随着经济反弹、促销费政策的落地,以及产业链运转的恢复,行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与增长。同时伴随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零售行业的变革,以及人们时尚意识的觉醒,以服装为载体的价值彰显激发出新的需求,少数品牌和细分赛道逆势而上,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
经过数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目前的服装产业链已较为完善清晰,在上中下游均有成熟企业,且大部分企业开始或已经完成全产业链布局,使其成本控制、生产效率及供应灵活性得到保障,实现可持续增长。同时伴随着我国环保、文化、质感、时尚等多元化的潮流趋势热度的提升,行业发展的新机遇逐渐涌现。
按照行业融资情况来看,近三年,在整个服饰产业链中,中游品牌投融资事件占比最大(47%),其中运动服饰及中高端服饰赛道在2022年逆势增长,同时一批具有独特设计风格和品牌调性的新锐服饰品牌稳步崛起,为服装市场输送新鲜血液,也为行业增长带来了更多可能。
然而,中国服装行业仍面临品牌力及设计能力不足的挑战。虽然国内近年一批优秀的本土设计师和团队崛起,但在将设计力转化为品牌力方面仍经验不足。相比于一些国际知名时尚品牌,中国品牌在品牌故事、品牌形象和品牌认可度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同时,受过去两年宏观因素的影响,2022年超四成的服饰上市企业亏损,线下门店数量大幅减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服饰企业通过并购或入股海外品牌,横向增加品牌或集团广度、提升品牌调性、增进收益能力,并获得海外新兴品牌资源所带来的全球性增量市场。除此之外,部分本土服装企业也通过与海外品牌在中国合资经营的模式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合资经营模式下双方各自发挥品牌价值和本土资源优势,并按照股权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此类模式的趋势或将不断上升并成为主流。
展望未来,中国服装市场将要进入由快速增长转变为平稳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转变中,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着重要的机遇。普华永道提出四点建议,帮助行业企业迅速抓住机遇,实现品牌的跃迁,向全球市场迈进。首先,企业应推进数字化进程,通过智能化系统建设,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全链条把控与协同能力;其次,“Z世代”群体作为当下服饰消费的主力人群,更加注重品牌故事、核心价值观以及品牌共鸣,这要求企业着力打造企业品牌文化以主动迎合其消费习惯;同时,可持续发展正深刻影响着产业的成本结构、竞争优势与价值逻辑,服装行业的绿色低碳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最后,与海外品牌的多种合作,不仅能够为本土企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也有望成为联结中国时尚产业与全球市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