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刊登题为“中国消费信贷激增,借贷热潮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文章,称“以存钱而非花钱闻名的中国消费者”近年来快速借贷和信用卡债务规模日益增大。文章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称,到2022年,中国的家庭债务占经济总产值的比例将比10年前高一倍。
这篇报道的由头和出处主要来自IMF“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策的2017年度调研报告”。报告注意到信贷经济在中国出现,并认为消费短期内能刺激经济,但可持续性不足,中长期对经济有害。IMF找到了43个信贷激增的案例,其中“只有5个没有立刻出现增长大幅放缓或爆发金融危机。但若考虑国家特定因素,这5个国家也并未令人安心”。不妨将IMF的报告看作一种善意与中肯的提醒。信贷经济膨胀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早已有所认知,也正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
这两三年我国消费经济突飞猛进,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明显增长,消费习惯处于变化当中,传统以存钱为主的家庭理财方式正发生转变。
今年暑假,一篇题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中传播,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入三万多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原因是女儿10天两万元的暑期美国游学费用,“孩子班里的同学有很多去过,孩子特别羡慕”。
要留意这种攀比型消费在社会层面的蔓延。目前,中国60%以上的经济增长由消费拉动,这在过去几年是不可想象的。消费井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现象,消费对中国经济很重要,但消费也只是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部分。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可能像欧美国家一样走“别人生产,我们消费”的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仍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关键词。过度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有些本来可以用于生产的资源,投入到消费甚至浪费当中,是资源的错配。在社会还未进入“享受经济”时代的时候,我们要警惕过早出现享受心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曾经出现此现象。对出国、子女、住房、汽车等的享受和攀比心理,以及日益便捷的移动支付,正抬高我们的心理账户,让“钱不是钱”,导致非理性的消费和投资现象大量出现。
消费时报:http://xfs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