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12月31日“限塑令”实施以来已近10年。记者近日探访发现,部分超市、市场仍免费提供塑料袋,除此之外,随近年外卖、快递业迅速发展,塑料制品的需求也开始出现抬头趋势,而新增大量外卖餐盒多采用不可降解材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垃圾处理的成本。“限塑令”似乎陷入了新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塑料袋从来就没有真正免费——名义上由商家免费提供的塑料袋,其实早已计入了商家的经营成本,并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尽管如此,当塑料袋单独收费之后,凭空多出来的一项收费内容还是多少会给消费者带来影响——尽管金额微乎其微,但这种损失毕竟是可以避免的。
令人无奈的现实是,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面前,价格杠杆的作用不尽如人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在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背景下,塑料袋即使收费也值不了“仨核桃俩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很多人因为环保观念落后,对“限塑令”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更有甚者,因为付费而更加理直气壮地制造“白色污染”。显而易见,如果缺少公众的积极参与,“限塑令”恐难以真正发挥威力。
“限塑令”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限塑令”的最终落实,关键在于加大相关替代品产业投入,发展可降解的环保制品,从而在源头上堵住“白色污染”。可资借鉴的是,几乎与中国的“限塑令”同时,英国发起了“无塑料袋运动”,旨在鼓励商家和顾客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中国侧重于处罚商家和消费者不同,英国侧重于通过奖励积分或抽奖等方式,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袋或重复使用购物袋,这种方法在实践中颇有成效。
伴随着环境压力的加剧,抵制“白色污染”日渐成为全球共识,明令禁止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国家越来越多,如何实现预期的效果,毫无疑问考验着行政管理智慧。限塑令施行已近10年,在盘点中总结得失,在推进中完善手段,有助于积累更多可推广的经验。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制度创新帮助消费者摆脱消费依赖——只有消费者自觉参与其中,才会改变长久形成的购物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