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加快推进。让中国产品优质优价出国门,质检系统采取了哪些措施?记者近日走进检验检疫一线进行采访。
“出口一台工程机械设备可没那么简单,要求细着呢,东南亚湿热,过滤器要改变;中东干热,散热器要加大;俄罗斯寒冷,要单独安装加热装置,环境不同,国外对产品电路、安全等要求也各不相同。”徐工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森详细介绍。
为了帮助企业产品适销对路,检验检疫部门动了不少脑筋。中国产品“走出去”,既要优质,也要优价。原产地证书是确定企业是否能享受关税减让的重要凭证,有利于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放眼全国,3年多来,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发优惠原产地证书562.18万份,签证金额2633.93亿美元。
不仅是“大铲车”,“小蒜头”也享受到了检验检疫部门的服务红利。印度尼西亚是中国大蒜出口的主要市场,去年2月,印尼农业部实施新规,要求所有进入印尼的大蒜等新鲜植物源性食品,每批出口产品必须在出口国获得注册登记的实验室进行项目检测,合格后才能允许进入印尼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