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2017年起,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各地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
医保重点推“按病种支付医疗费”
专家称此举不仅可降低医保支付,还有助推动全国医保标准统一。
此次《意见》提出了2017年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其中医保支付方式的最大变化是“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和“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这两种付费方式有何不同?“按项目付费”,简单地说就是按诊疗项目付费,如尿常规一项多少钱、血常规一项多少钱。“按病种付费,是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制定出每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医保机构按这个统一标准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比如,白内障,根据合情合理的医疗资源消耗,制定出它总共需要花多少钱来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孙丰源向记者介绍,“按病种付费”是医改的关键,不仅可以降低医保支付,还可以推动全国医保标准的统一。
鼓励“按人头”“按床日”付费
开展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鼓励医疗机构做好健康管理。
《意见》提出,鼓励各地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
《意见》还提出,支持分级诊疗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逐步从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方案标准、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入手,开展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鼓励医疗机构做好健康管理。
对于“按床日付费”,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副研究员向国春认为,这将提高医疗“含金量”。“打个比方,病人住院,前几天是治疗的关键期,那么医保支付可以设计头三天报销的多,以后每天依次递减,后几天医疗机构就可能不挣钱。这样能够让医疗机构有动力让病人向下级医院转院,也能节省患者住院治疗的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和床位的周转率。”向国春说。
养生保健等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意见》要求充分考虑医保基金支付能力,科学合理确定支付标准。
按照目前我国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相关政策,未来,个人缴费比重将要有所提高。
按照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统一后的医保,继续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为主的筹资方式。
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发生的住院和门诊医药费用。未来,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将保持在75%左右。
加快推进医保基金收支决算公开
对于医保基金,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近年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收入增幅均低于支出增幅。“在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医保基金与养老保险基金一样,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省份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的状况,基金穿底风险日益凸显。”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说。
此次《意见》也提出,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完善医保支付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其中明确,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加快推进医保基金收支决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